力量,用前脚管隹对方的两条腿,连挤迼靠对方就无法抵挡。
补充解读:
一、 诗歌与平常语法 差异,为了押韵等原因,叙述往往前后颠倒。所以白话叙述时,其句子顺序应该是避实击虚、缩身靠入,双管两腿、后撑前推。在这里,避实击虚上战略战术,后边讲的是具体操作。
二、 古传拳法甚多,但双管法是《拳经》首先披露的,所以曹焕斗称之为双管秘法。
三、 《拳经》的主要内容是“绵掌短打”,这从良传本拳经内容上可以证实。而绵掌实与古传通背有联系,竹林古拳谱上,二路通背记作《细寿面张通背(左月右北)捶》,因该拳谱错别字满篇,显系半文盲根据他人口述记录,仔细分析考证,细寿面张通背捶实际上就是“神手绵掌通背捶”。
四、 在张三丰传世的“内家拳”拳谱上,通背拳记作“神佑通背”。而神佑通背的说法,源于通背神授——此拳法是真武大帝在梦中教给张三丰的,而这种神授说法的出现,远远迟于竹林古拳谱,所以“神授”是“神手”的讹变,神佑是神手的神化。
五、 善于内家拳的技击特色,书称是“以静制动。犯者应手立仆”以静制动就是后发制人,避实击虚;应手立仆就是得机得势一招制敌。而双管两腿的靠尖一旦到位,其实具有应手立仆的实效,所以,双管靠入应为“内家拳”技法。
六、 良轮先生叙述《拳经》的来龙去脉,称之为内家真传。据此推测,所谓内家拳,实指《古拳经》真传,其中包括“神手绵掌”。)
问曰:斜行并闪步何也?
答曰:在避冲逃直。
歌诀:避冲非斜势难当,逃直非闪焉能防。用横用直急起上,步到身傍跌见伤。
(词句分析解释:
斜行——向斜前斜后方向移,即沿×线移动,人的运动坐标是个米字,十字形为正,×线为斜。行,行走,移动。
闪步——横向移动的步法,沿十字线的横线移动,即侧闪步。
避冲逃直——即逃避直冲。直冲,正面直线冲击。逃避,即免与人接触。
势——势必,一定,不作势头讲。势难当,势必难以抵挡。
焉——怎么,哪能,安。安,怎么,如何。
用横用直——用侧身或正身;从正面或侧面。
直起上——直起,奋起。上,进攻。直起上,奋起进攻。
步到身傍——步到身傍,不是步到身旁,傍不是旁。旁是旁边,与主体有一定距离,傍是贴紧,零距离接触。步,步子,腿脚。到,到位。身傍,用身体贴近,把身体贴上去。
古文今译:
问:斜行式与闪步是干什么用的?
答:它们可以用以对付正直向我们冲来的攻击。
阐秘:如果不向斜角或侧面迂回,如何躲得开凶猛的直线进攻?趁着敌人扑空的机会奋力进攻,把步子穿过他的下盘,把身体贴紧他的身体,就可以跌坏他的身体。
补充解读:
一、斜行,即斜行步。所谓斜行步,就是沿米形步法坐标的斜线运动的步法。这种步法《拳经》上叫三角步,轨迹拳学叫斜步。
二、 闪步,即侧闪步步,即十字坐标的横线左右运动的步法。闪步分纵步侧闪与横步侧闪两种,并且有半让位与全让位的分别。半让位只移动一只脚,全让位则两只脚都移动。半让位一只脚还占着原来的地盘,全让位则腾出全部的立体空间。
三、 用横用直,可以理解为正身侧身。也可理解为纵步横步,其大形与意思并无差别。正身(正面)只宜纵步上,侧身(侧面)只宜横步上。正身如虎扑,无法使用横步。而侧身如迎风挥袖,进步就不好使。
四、 步到身傍的步,是我方的脚。它要到的位置是对方的下盘。这里的身是我方的身。傍是贴上去,靠紧。我的身要贴的目标是对方的身体,贴紧的目的是为了达到“人我合一”。轨迹拳学说:“人我合一得势”,就是这个道理。跌,含义是双重意义,即我使用跌法使敌人跌倒。见伤,即造成一时半刻不能恢复功能的破坏,又如骨折、内伤出血、脑震荡、关节错位等等,这些都是跌法可造成的严重后果。
五、 用横用直可以举例说明。例如乙左纵步立,甲右纵步右直击乙面,乙左脚向左前方滑半步,双手右立园捋甲右腕,倒步(退右步)沉身后拖,即可将敌向后跌仆。其得手为横,发力为直。
同上式,甲右拳击乙,乙左脚向左横滑半步,右转身双手右立园捋甲右臂,甲上右脚救势,当甲进步过关或未落稳之时,乙转右纵步虎扑式前发力,即可将甲远远放出此亦也是先横后直。
六、步到身傍可以用斜飞式“贴身靠”说明。当甲右纵步站,乙左侧贴身靠时,首先是半侧身进左步左脚穿过甲左脚后方,一下子管住甲的两条腿,即《拳经》所说的双管射入,这就是步到。与此同时,乙左腹贴紧甲右后腰,左肋贴紧甲右肋,左臂外侧贴紧甲胸前,整个身体贴在甲身上,这就叫身傍。在此基础上,乙横步右腿后驱向左侧发力,甲必应手而出)
问曰:里裹与外裹何也?
答曰:在圈里圈外。
歌云:圈裹自里裹打开,圈外自外裹入来。拳掌响处无间歇,骨节摧残山也颓。
(词句分析解释:
里裹个裹——动作名称,又叫里外剪手,轨迹拳学叫错手。其动作模式是两手一前一后猛烈地左右交错,后手拦腕,前手反关节。里裹,双手以合的方式剪击;外裹,双手以分的方式剪击。
圈里圈外——即向里向外。以自身部位为坐标,双手包向中心为向里,双手分向两边为向外。
无间歇——不间断,无时间差,即同时到位,轨迹拳学称之为同动。拳掌响处,即动作响应时,亦即拦截出手时;无间歇,即前后手同动并且同时到位。
骨节——关节,这里指肘关节或膝关节,此两处是错手攻击的主要目标,主要部位。
摧残——这里指折断,即关节形态超过生理极限。
山也颓——颓,崩裂,倒塌,败坏,山也颓,就是大山也会倒塌。
古文今译:
问:里裹与外裹从何说起?
答:主要是它们的用力方向有所区别。
阐秘:里裹是双手由交叉状分开,外裹是双手由分开交叉。敌手到位的同时,我双手也同时拦截到位,得手发力一瞬间即可折断对方手臂。
补充解读:
一、裹是一个动词,表示一种状态,即用覆盖物把目标控制起来。裹的动作俗称抱裹,抱是动态,裹是状态。裹的结果俗称包裹,即抱裹是形成的事实。
二、武术上的裹,是以本身 为覆盖物,以对手为抱裹的目标。在传统武术中。裹的意思更倾向于双手控制,而非全面包裹。
三、在定性于双手控制之后,裹 演变为抱持,夹持。更由于双手控制于不同点而非同一部位,相互错位且动作方向相反,古人依其形象称之为剪。于是裹尖便有剪手,腕,剪臂的名目。
四、依据轨迹与大形,轨迹拳学称古传裹法为“错”,因为其无论如何千变万化,其异地反向运动的并无区别。在轨迹拳学,“错”因为不同的部位而有错手、错臂、错脚 、错腿的分别。
五、少林拳的猿猴拍杆、太极拳的手挥琵琶,动作均这后手拍敌内侧,瓣手拍敌肘外侧,相互反向发力,反折肘关节,是为错手,俗称剪腕。
少林拳的㧟篮式,直趟八卦的周仓扛刀,动作均为后手制敌手腕,前臂(不是手,是小臂)制敌肘关节,相互反向发力,反折肘关节,固以臂为支点(力点),故称错臂,俗称剪肘。
错腿不在古拳裹的范围,暂不赘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