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轨迹拳学简介 健身养生 李紫剑文集 拳学论坛 教学视频
我要投稿

TOP

流火七月侃武术(三)
2009-12-14 16:29:26 来源: 作者:李紫剑 【 】 浏览:3103次 评论:0
。有关人员说这项工程前无古人,对中国武术遗产的保护和武术事业的发展有着深远意义。请问先生对此如何看待?

答:正值国学风靡一时之际,“武藏”两个字颇赶潮流。只不知这个藏字应该念Zang还是应该念Cang,也不知书上将来会不会加注音。

所谓的中华武藏,应该是中华武术的结集。如果这种说法成立的话,那么中国武术的结集的工作在中国武术史上并非首次。史料记载早在元宋之际,少林寺的福居和尚与雪庭福裕和尚为首的武僧团,就曾经进行过中华武术的结集工作,此事有文件与学术资料为证。因此,说《中华武藏》收录的拳种和拳法超过当年少林寺的拳谱尚属事实,但若说此项工作前无古人则未免夸大其辞。

事实上,当年少林寺的工作量并不比今天的《中华武藏》小——七八百年的十八个拳种,繁衍到今天似乎不止三二百种吧?那么,如今结集的129个拳种,其实也并不值得骄傲,况且做那次结集的仅仅是一个独立的寺院,而今天我们运用的可是国家的行政力量。现在众多政府官员众多企业家专家学者兴师动众三五年才有希望搞定的事,相当年一二个老和尚不几个小和尚不声不响就办妥了,想到此,你不能不佩服福居和尚与福裕禅师的魄力与能耐——莫非,真的是有佛祖暗中相助?

从宋元到今天,少林寺结集的的拳经拳谱影响了数百年数十代人。《中华武藏》是不可以达到如此水平?现在还不得而知,不过从目前已完成的部分来看,其影响力和时间效应恐怕很难与少林寺古拳经拳谱相比,因为专集已经出了15部了,武林中一点响动也没有——没有现在何况将来?没有流行何谈流传?

《中华武藏》的初衷是保护武术遗产,以做一日和尚撞一天钟更好地弘扬武术文化。但是这部“动态的、直观的、真实的”“功夫片”,很可能会“事与愿违”,变成“揭露武术真相,贬低武术文化”的行为,直接加剧武术壁垒的崩溃。

此话怎讲?俗话说的好:“看景不如听景”。正所谓“庐山风雨钱塘潮,未到千般恨不消。到得原来无别事,庐山风雨钱塘潮”。为什么?听起来叫人心驰神往的景观,身临其境时往往使人产生离期望值甚远的“也不过就是如此”的感觉。

传统武术这道风景,也何尝是不如此呢?

我们的传统武术,是靠传奇人物与神功绝技支撑起来的。而传奇人物也罢,神功绝技也罢,无一不是人云亦云目审无得的景观,其人其事真实性有多大,水份有多少,江湖圈里的人大都心知肚明。这些飘渺虚无的景观,历来是供人说供人听供人联想的,并不是供人看供人欣赏供人比较的。为什么?大师真相,神功内幕,说起来听起来无不令人望眼欲穿,而一旦近距离亲见只怕人人都要洗眼睛——有污眉目啊!

君谓不信,请看现实:全国功力大赛举办多届了,传说中的神功绝技大家看到了吗?赛场上见不到的东西,台下就能见到吗?

当几十集几百集的《中华武藏》把中华武术的本来面目暴露无疑时,真得能引得举世惊叹吗?如果不能,如果世人大失所望,那么真的有人花巨资去收藏吗?

六、二十年前国家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兴师动众地搞了几年,最后全部资料束之高阁,并未产生社会效益。如今又要搞《中华武藏》,请问能真的产生社会效益吗?如果不能,耗费这人力物力意义何在呢?
答:二十年前的武术挖掘整理运动没有产生大众化的社会效益,甚至没有产生多少学术效益,但不妨碍权威人士对它的高度评价。因为这场运动的收获是他们的政绩。他们中的许多人集运动员和裁判员于一身,领了大奖,发了论文,职称考评过关,可谓名利双收,不亦乐乎!
二十多年过去了,昔时的政绩已不能带给他们新的荣誉、新的名利,为了保位,某些人必须拿出点什么来证明自己,证明自己并非尸位素餐,证明自己并非无能——在搞套路比赛、散打比赛、推手比赛、功力比赛等等比赛皆彰显了他们的无水平与不作为之后,把《中华武藏》作为一项新的形象工程,原本就不是什么难以理解的事情。
我可以想象在《中华武藏》完成之后会发生什么样的事——传统武术挖掘运动完工之后发生的事。在《中华武藏》完工之后照样发生。尽管名称可能不尽相同。但换汤不换药是可发肯定的。尽管《中华武藏》对社会的贡献将和“挖掘整理篇”一样微乎其微,但必然有一批人名利双收,就象挖掘整理收工大典一样。
其实要是真的想保护传统武术标本,根本就不需要兴师动众,只要国家最高行署责成地方政府每年为每个濒危的拳种标本拨发一万元的保护费,我敢肯定这个标本自会有人当作珍贵文物精心养护代代相传,就象竹林李氏家谱上写着的“拳法与李氏家族同在”一样,拥有者视之为家族的第二生命,哪里还会患其湮灭?!
至于用音像资料保护濒危拳种的做法,那只能叫保存,不能叫保护。拳种和物种一样,保存的可以是无生命的样品化石木乃伊,而保护的只能是鲜活的生命。比如保护大熊猫,其定义只能是让大熊猫存活生存繁衍,而不是把其制成标本或将个体冷冻在冰箱里。那叫保存,而不是叫保护。
拳种和拳法与修炼者共享一条生命,拳的生命随着人的生命传播和延续。当一个拳种因无亲身传承而中断延续时,这个拳种事实上就应该定性为已经死亡。如后人依据学术资料“再现”了这个拳种,那也只能叫仿造,称不得真传!
保存无生命的样品不等于保护有生命的实体,因为保存拳种和拳法的技术资料不等于保护传统武术的实体。正因为如此,挖掘整理和编辑武藏事实上都不等于对传统武术的保护,不知主管单位主办人是不是考虑过这个问题。

七、以保存学术资料的方式保留传统武术,应该说是一种不是办法的办法。尽管效果不佳,总应该聊胜于无吧?先生对此仅予以低评,看来抵触情结颇深。请问先生,难道您觉得这种方式有什么不妥吗?

答:从二十世纪之初直到今天,中国武坛上一直充斥着复古主义思潮,一些人或者说大多数人顽固地认为,古时的武术高于现代武术,古人的武功等同于现代的武者,再其次,是死人的武术高于活人,死人的武功高于活人。正是这种传统观念的作怪与催化,这才有了上个世纪的抢救挖掘和当今的武藏编辑。

才曾几时,拳史越推年代越古老,拳谱越旧越值钱,已经成了中国武人的共识。这种行为就是标标准准地向后看!执此观念的忘了一点:倒车镜里看不到前途的!按倒车镜的指示行进只会离前言的目标越来越远!

一方面,是中国的武术越来越“古朴”,而生存状态却越来越凄凉;另一方面,是世界流行的武术越来越年轻,状态越来越蓬勃,势头越来越强劲。一方面,是传统武术在本土影响日衰,前景堪忧;另一方面,是外来武术攻城掠地,咄咄逼人。事态正在向何方发展,世人有目共睹。在外来武术重兵压境的情况下,我们本应推出科学市郊速成先进的本土武术予以对撞才是,但是我们的官方决策却恰恰相反,对科学先进的本土生代武术视而不见,百般压抑,却全力以赴地去关爱低效晚成自诩历史悠久的武术古董——这种情况,一如下决心用角弓古弩越王铜剑去面对用洋枪洋炮武装起来的现代化海外军团,结果不问而知!百多年前,中国武人已经领受过“落后要挨打”的教训,在今天,在以后,在武术领域,中国武人难免要再一次接受“落后要挨打”的现实!

——太极也罢,少林也罢,武当也罢,八卦也罢……总之什么传统武术都罢,我建议都不要忙着称神功号国宝。如果那个练拳的硬要说他的拳是神功是国宝,那么,请用你的人生成功证明你的正确,请用你的幸福(生活)证明你的学术价值!如果你此生至今郁郁不得志,如果你的存款人没有超过四位数,那么,你这神功国宝不提也罢!它连你的社会地位与经济状况都改变不了,你还指望它普及大

您看到此篇文章时的感受是:
Tags: 责任编辑:admin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下一页 尾页 3/8/8
】【打印繁体】【投稿】【收藏】 【推荐】【举报】【评论】 【关闭】 【返回顶部
上一篇尴尬的武术 下一篇狂生谈形意

评论

帐  号: 密码: (新用户注册)
表  情:
内  容:

相关栏目

最新文章

图片主题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相关文章

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