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东洪河寺,西至青龙山以西十方院(又名石坊院),南至青龙山顶,如此庙田,现有寺内疆界碑为证。也只有这样物产丰盛,粮田百倾的大寺,才有可能养活数以千计的穷苦百姓。除此之外,似无别的出路。可是,寺院和尚为什么会支持以道长为首的^造**队伍呢?这其中必然大有来历。如果这位道长和慈云寺没有联系,或者关系很一般,僧道无缘,井河不犯,寺院又何必出大力冒杀头的危险担毁寺的干系呢?除非你我不分亲如一家时,才会有这种义无反顾的举动。这证明,慈云寺与^造**的武当道长关系大不一般!那么,会是什么关系呢?盘龙山的祖师庙始于宋代,当时庙区百姓的户籍实行的是军事编制,即按弓箭社即民兵形式组织管理的,这一点,现有盘龙山下东大庙的香案铭文为证,上面记载的集资名单,主要者即是东社,西社和羽林军。这足以证明,宋时盘龙山区武风甚盛,也由此可以想见,祖师庙里的道人武功定然不弱。但是,宋时的流行武术,主要是冷兵和弓箭,而不是徒手搏击术。不然的话,民兵组织就不叫弓箭社而叫拳脚社了!但是与盘龙山比邻的慈云寺呢?和尚们的武功也不同凡响!那么偏僻的地方,那么丰富的物产,在历史上竟没有遭过兵马之乱(至少史志上没有记载,民间传说中也没有述及),由此可见其武功的强悍。尤其可贵的是,慈云寺和尚拳脚功夫了得,这在当时,其他地方是万法莫及甘拜下风的!有关文字记述,内家拳起源于一个叫张三丰的道士,曾与佛门有缘,所以,他能“精于少林”——精通佛门拳法;“从而翻之”——在此基础上加以改进,“是为内家”——创造了内家拳。佛门戒律森严,外人岂可轻易得窥绝秘?得绝秘者,必是方丈的心腹人!所以,可以判定,张三丰先生为学习佛门拳法,是在佛寺出过家的!湖北武当山的张三丰从来没能拿出皈依佛门的度牒,所以,出家佛寺的只能是中岳武当的张三丰。 现在,让我们论证一下,这位张三丰先生是在哪里出的家学的什么佛门拳法吧! 1、 张三丰出家不是在少林寺,所以他精的是佛门拳法,而不是少林拳。说是,当是误传!在宋元之际,少林寺拥有一批善用冷兵的僧众,应是事实。但对于徒手技击一道,确实非当时少林寺的特长。少林寺的徒手武技,是元代雪庭福裕和尚招集山西白云峰洛阳李老汉等民间高手入寺之后才开始兴起的,此前并无少林拳!在此之前若有少林拳法,白李二人造拳何为?这一点有史可查,有目共睹,说不得假话。所以,宋元时期的张三丰先生,不可能为学少林拳而出家少林寺,他学的也不可能是当时尚未出世的少林拳法。但是他学的拳法,一定是出于佛寺的实战拳法! 2、 在元明时期,少林寺的拳法实际水平很低,很难应付实战,直到明代,这种现实也并没有多大改变。所以少林寺平倭的和尚无一生还,足以说明他们冷兵技术的平庸。明末,登峰煤矿工人李际遇^造**,与代表官方的少林寺发生纠纷,李际遇遂带领民众血洗少林,尽杀在寺僧众而不余一人,此事有史可查,足以证明其时少林寺的武功水平。这种惨况,直至心意拳进入少林寺之后,才稍有起色,后至恒林贞绪等人时,才大放光芒。而心意拳出家少林,大约是清代乾隆年间的事,最多不会超过明末。因为李际遇先生血洗少林寺时,寺人尚不会心意拳,如果会,当不至于死得那么干净利索。有人会举千佛殿拳窝为证反驳,请不要忘记,那现存的千佛殿是清朝乾隆年间才建的,原先有没有只有佛祖清楚。 3、 慈云寺在宋代即拥有心意拳法,一曰因其力助岳飞在青龙山大破金兵而得赠,一曰有护送岳霖北上的将士传得,但无论如何,慈云寺在宋代即以心意拳为镇寺之宝,可以认为是事实。由此可以认定:武当山人张三丰先生去百十里外没有拳法的少林寺学拳的事实不能成立,他去数里之外的慈云寺学习镇寺绝技古传心意却是大有可能。 4、 张三丰先生为得慈云寺真传,拜在佛祖名下,成为慈云寺的骄傲,当然深受器重。所以他起兵^造**,得慈云寺力助,自然顺理成章,不足为怪了! 5、 张三丰身为道长,又为佛徒,就不能厚此薄彼,他必须佛道并尊,方是贤徒。事实正是如此。前武当之难,有一庙而两名,佛名金山寺,道名东大庙,人随其好而呼之,至今犹然。是庙中佛道并立,供奉有真武、圣母、主持却是和尚。庙中有和尚生平碑为证,寺北有和尚塔,俱历历可考。如此奇观,只怕国内唯一也!而后武当之北,有一庙而二景,供奉的道神中岳大帝,善男信女却大唱佛经,至今犹然,习以为常。如此“东拉西扯”,不亦稀乎?若非道长即方丈,方丈即道长,能如此乎?而方丈与道长合一,道长与方丈合一,除张三丰外,更有谁人?那么,中岳武当的道长即传说中的改佛门创内家拳的张三丰先生,还有什么疑义呢? 6、 后武当以北的中岳庙历史上也曾被毁,重建时间也是在明代,有县志及重修碑文为证,可知此庙被毁,也在元代。连系到祖师庙、中岳庙、竹林寺在同一时期被毁,而同期的农民起义又发生在这一地区,我们就大致可以断定:这几座庙宇的被毁与那次农民起义直接有关。 7、 农民^造**而拆庙毁寺,可见官府对寺庙仇恨之神。寺庙何辜,不过因人罗罪而已!由是而观之,则道士张三丰即^造**头目张三丰,是没有什么大问题了。
现在,让我们折转话头,根据民间传说和推绎,谈谈那次起义的结果吧!话说张三丰聚众^造**,官府镇压,数战不决,双方僵持。那张三丰固守中岳庙山区,而以竹林寺为据点,扼守巩邑官道,作为前哨,一有动静,立时报警,山上山下遥相呼应,官兵无奈其何。后官兵军师设下奸计,收买亡命之徒诈投起义军,混迹于竹林寺,以为内应;更派多人扮作香客,投宿于竹林寺,乘人不备,尽杀起义军前哨及竹林寺僧,乃举火为号,后续部队立至,人衔枚,马裹蹄,直袭中岳庙,起义军未闻警报,防备略疏,遂被分割包围,除少数人苦战得脱外,大部战死荒野。平明,官军声称已拿住反军元帅,即于中岳庙南水泉泉边斩首“就地正法”,此地因名元帅池,直至今日。官兵大胜,乃焚中岳庙,回师时再焚竹林寺,未几,再毁祖师庙。同期,血洗巩县,凡可疑之人,尽杀无余,遗民百不有一,巩县几成无人区。巩县现有居民几乎全是元代移民,可证元代官府血洗巩县之事不虚,绝非空穴来风也!竹林寺被焚毁后,有幸存之人民集残砖断瓦及劫余之木,草创小庙以祭奠起义亡灵,烟火之迹不假粉饰,触目惊心,是庙被称为熏庙。位居竹林村寺沟之东。此庙几经毁建,至今犹存,村民古传,元帅池元帅被杀,乃此处守兵失警而致,信其不虚也!按官方说法,是元帅被正法,余众尽行剿除,但从竹林的历史来看,却不是那么一回事,在竹林村老村的河东面,有一处古庄园。庄园年代久远,在李氏入居竹林之前,庄园的主人,当然是竹林的老住户。据理推断,这处庄园应建在元代中后期。这是一处四合大院,下房左右对称,中间形成过厅,门口对列石鼓,此种建筑形式,是典型的宋元风格。须知明清建筑,门口是对列石狮的。这座庄园是谁的呢?按竹林李氏的传说记载,是竹林老住户姓蒋的和姓师的人住的。 这两姓人家,在李氏迁入之前已经久住于此了!竹林四周的村落,均是明洪武之后所筑,为何独此一处遥遥领先?他们在此居住,总该有几世了吧?却为何既无祖坟,也无祠堂?如此诡秘,如何解释呢?最早,我是把蒋师二姓断为蒋施的。忽一日读拆字书,灵机一动,易施为师,遂别见洞天,这两个字去掉部首,即成将帅,原来,这处庄园是蒋帅的故居!蒋师二字以拆字法判读,叫平民元帅,草莽将军!这一下,真相大白了!原来传说被杀于元帅池的元帅没有死!在官兵偷袭中岳庙山区时,他和他的助手(将军)逃脱了兵劫,虎口余生,遁迹山林,在事情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