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李紫剑先生的答《精武》编者问,到本期为止,已全文刊完。我想用放言无忌来评价李先生的一番快谈,也是恰当的。此文给我留下的印象是“一言一语,皆扫时弊,笔挟风霜,不畏武林短长,斗士风采,跃然纸上”。连载数期,争议较大,反响热烈。读者对李先生“乱攻一通”的武术情感,致电中有喝彩的,也有破口大骂的,甚至还有声色俱厉,频频质问本刊为什么要采访李紫剑,是不是拿了老李的红包等等?这些感触都是读者朋友的真实感受,不管怎样,以“把心交给读者”为办刊宗旨的《精武》,对读者的态度和建议都愿意欣然接受。
坦率地说,无论是辛苦耕耘的作者,还是披沙拣金的编者,抑或是翘首以盼的读者,我们将来都会老去,都会跟《精武》了一段尘缘,完全没有必要对老李这一篇自道甘苦、些微发一点牢骚的文章大动肝火,因为时间会证明一切。现在给老李和他的轨迹拳下定论还为时过早。
本人亦曾习武多年,也曾有过苦辣酸甜。我个人认为:作为一名习武者,倘若能在有生之年,微笑着面对一切是非、毁誉、得失,以“得而不喜,失而不悲”的心态默默地为自己喜爱的传统武术做一点事,尽一点绵薄之力;理性地看待武术的过去和现在;宽容地对待自己、他人;自由、平等地关注着中国武术的前途与命运;用真诚和理性时时反省自身,深思武术,快乐地做一名大智慧的武术传播者和追随者,足矣。
问:近两年来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申报项目进行得如火如荼,各处的地方拳种无不争先恐后,只怕漏赶了这趟文化班车,时不时地就有某某拳种申遗成功的消息传来,大家都说这是好兆头、是好消息。请问先生,您如何看待武术申遗?申遗成功可否成为濒危武术的重大转机?
答: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不等于原产地保护名录。如果上了文化遗产保护名录,那么它似乎还有些希望;如果名录之上未有保护二字,那么这种名录恐怕丝毫无助于登录者走出困境。
凡是有幸被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青睐的对象,无不具备一个明显的特点,那就是它基本上已经淡出了社会生活圈,淡出了人们的视野,淡出了主流文化氛围,而萎缩在某个被人遗忘的角落里。至于它落到这种地步的原因,与其说是曲高和寡,倒不如说是因为它们与现代文化相形见绌。拳种申遗成功说明了什么?说明它已经濒危了!说明它前景堪忧了!除了说明它处境不妙之外,还能有别的解释吗?
所以,登录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对某个拳种来说是拉响了一声警报,而不是唱响了一曲颂歌。
传统武术热衷于申遗,是出于自身被时代抛弃的恐惧,显示了它对自己落伍的不甘。同时,它“本色申遗”也是一种强硬姿态,强硬地表示了它的顽固——它决心不考虑改变自己,不考虑与时俱进,它不但决心因循守旧。而且决心只以如此的资质生存。
传统武术申遗,是它想以此为契机,把自己做强做大。把自己的学术和思想发扬光大。
可以肯定,这是徒劳的。任何一个物种。一旦被列入濒危名录。它离进博物馆就不远了。除非人类投入特别多的援手,或者是大自然中突然出现了沧海桑田般的奇迹,否则濒危物种的复兴就是天方夜谭。
传统武术能得到实质性的政策支持吗?比如像国家教委命令全国的中小学推广交际舞的文件。传统武术能得到国家官方的财政补贴吗?比如像国家财政拨款保护京剧。
传统武术能找回属于自己的那个时代吗?它能让社会倒退,让历史回到16世纪,回到冷兵器时代吗?传统武术能让自己代表人物的名头赛过歌星,能让自己原汁原味的表演超过当今歌星、舞星的票房价值吗?不能,都不能。由此可见,对于传统武术来说,它既不会有救世主眷顾,也不会有大奇迹出现,除非它改变观念与时俱进,否则它的下场就不可改变。
所以,申遗并非传统武术的曙光,申遗无论如何,都无助于武术改变命运。
2008年6月,河南洛阳市平乐镇的郭氏正骨术,正式入录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单。2008年8月5日。承载郭氏正骨术殊荣、见证郭氏正骨五代传奇的郭氏祖宅被夷为平地,而压垮郭氏祖宅的,仅仅是区区的六万元人民币!
我们的传统武术,影响力能大过郭氏正骨吗?我们的传统武术,贴近现实社会的功能大于郭氏正骨吗?要知道,郭氏正骨可是河南省与广东省同时申报的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啊!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连中外闻名、正在造福于社会的郭氏正骨的祖庭都保不住,它又怎么可能使传统武术柳暗花明呢?
传统武术要想活,得自救、变通,首先要重视科学化,还要适应市场化。如果自己救不得自己,吸引不了青少年,不具备票房价值,并且坚决拒绝与时代同步,那么,就是佛祖亲自签发的度牒都救不了它,何况区区一纸非物质文化遗产证书!
问:当前武术的形势,确如先生两三年前的预测。先生是以武为业的人。并且声言永远不准备放弃武术,那么请问先生,您认为武术的出路何在?武术家的前途何在?
答:凭良心说。我不认为传统武术有什么出路,我也不认为专职、专业的传统武术家有什么前途。
从古到今,武术一直是世俗之人的学术。所以要问武术有没有前途,得先看看它能给世俗之人带来什么。如果它能改变世俗之人的生存状态和生活水平,那么,它就一定有前途。否则,它就铁定没前途!
现在是经济社会,经济状况很能说明点儿问题,这些年来,为练武术倾家荡产、一事无成的大有人在,看看我们的周围,又有几个真正是靠练武术而发了大财的?
这些年来。年年都会看到报考公务员的人挤爆了考场,但是,你可见过一个公务员辞了公职专一做武术的?
请你睁大眼看一看,在你周围,率先买房子买车的人是做生意开工厂的,还是练武术的?请看看你的周围,最具影响力的人物是企业家,还是武术家?
对于一个生活在社会下层的人来说,武术既不能改变你的经济状况,又不能提升你的社会地位,你自己想想,它的出路在哪里、前途又在哪里?
任何一门学术,一门艺术,有没有前途,只看一个方面就够了。看什么?看它对青少年的影响力和号召力,看青少年的参与率。一门学术,一门艺术,如果拥有了青少年,它就拥有了未来。我们的传统武术,拥有广大的青少年群体吗?请大家去看看《中华武术》每期后面公布的会员表,看看上面的青少年所占的比例好吗?在所有武术爱好者中,青少年的比例还不到五分之一。对于这样的青少年占有率,传统武术还会有出路?传统武术家还会有前途?
在谈论传统武术的出路时,我们就不能不谈2008年的奥运会。奥运会在我们的“院子”里举办,我们的武术竟然连表演项目都没争取上,这样的武术,你说它的出路在哪里?万般无奈之下,我们在奥运期间举行了2008武术比赛,可谓煞费苦心。可惜的是我们沾奥运光的武术比赛,奖牌上连个奥运标志都没有!这样 的武术,你说它的出路在哪里?
种种现象表明,在21世纪的今天,想把武术做成一个大产业是不现实的,众多的人想以此为业、以此为生也同样不现实。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武术如今只能在多种社会活动中占有很少的份额,也只有极少数人能够全职从事武术事业。武术不可能社会化。
这个问题并不是今天才被人们认识到的,早在400年前就有人提出这种看法。如果大家对此有所怀疑的话,请大家去读一读明代武术家程冲斗的书。知道程先生的著作叫什么名字吗?——《耕余剩技》。
程冲斗先生的武术经典数百年来一直为人所乐道,但“耕余剩技”四个字,却一直为世人忽略。在我看来,这实在是大不应该。
耕余剩技是什么意思?耕,耕种、耕作,农业生产的意思。余剩,也就是剩余,什么剩余?农业生产的剩余,即农闲时间。技,技艺,在这里指武术。耕余剩技,就是不妨在农闲的时候练的功夫。
这就是程冲斗先生对武术的定位,他在这里明确地告诉大家:对于平民百姓来说,武术不适合作为一种职业,但是你可以利用它在业余时间充实自己。
作为一个颇有建树的武术家,程先生对武术的定位源自他的亲身体会。作为一个过来人,他算是真把武术看透了!他精辟的见解和对武术本身的认识,直到今天,仍然不失其现实意义。
程冲斗先生事实上早在几百年前,就已经客观地回答了武术的出路和武术家前途的问题,他的回答是:武术是平民阶层的业余运动,而业余运动的平台就是武术家的舞台。
显然,在21世纪的今天,武术的出路就在于融入休闲运动,而武术家在研武的同时,也必须有一份保障生活的职业。作为一个武术家,你必须做到不靠武术也能活下去,才能在武术上得到最大的乐趣。这一点,已经为古今众多的武术家所证实,实乃金玉良言。
李洛能是菜农兼小商贩,他早上卖油饼、白天种菜,业余时间练武术。郭云深是铁匠,他每天的工作是打铁,练武术是业余的。李政的正式职业是贩运,买壮图的正式职业是经营皮货,王子平、单香陵的正式职业是医生,王宗岳的正式职业是教书匠,张三丰的正式职业是修道……从古到今众多的一代宗师,似乎还没有哪个人是一天到晚只练武术的。
这也许就是武术的宿命!千百年来,武术和武术家事实上就是这样走过来的,并且,它还将这样走下去。
这就是武术的出路,武术家的前途。
问:这些天来《李小龙传奇》在央视黄金时段强势出击,对于武术来说,是不是一个好兆头?《李小龙传奇》有无可能像当年的《少林寺》热播那样,在全国引燃近三十年的武术热潮?李小龙的故乡广东顺德的李小龙纪念馆已经开张,它有无可能成为继少林寺之后的又一个武迷的朝圣之地?
答:“不是我不明白,是这世界变得快。”广东顺德成了李小龙的故乡,使我又一次加深了对“无中生有”和“空穴来风”这两个成语的认识。
什么叫故乡?故乡就是一个人出生的地方,一个人早年生活过的地方,一个人留下童年回忆的地方。李小龙出生在顺德吗?他是在顺德长大的吗?不是,都不是。那么,顺德凭什么就成了李小龙的故乡了呢?
一个人如果值得纪念,那纪念之地一定是在他创立业绩的地方。雷锋的故乡在湖南,但雷锋纪念馆在东北,对吧?杨靖宇的故乡在河南,但杨靖宇纪念馆在黑龙江,对吧?为什么他们的纪念馆不在故乡,而在他乡?因为那里是他们青史留名的地方。
那么,李小龙的截拳道是在顺德创立的吗?李小龙的功夫片是在顺德拍摄的吗?李小龙为顺德的变化出过一分力、流过一滴汗、投过一分钱吗?没有,都没有。那么,为一个与此地无关的人在此地建纪念馆,它的意义何在呢?
《李小龙传奇》的开播,无助于挽救武术落潮的颓势。其中的一些因素,决定了《李小龙传奇》不可能有较大的作为。
首先是任何人出演李小龙,都无法和李小龙的亲自表演相媲美,因为对于李小龙和他的截拳道来说,李小龙本人的演绎是无可替代的。正因为如此,《李小龙传奇》无法超越《唐山大兄》、《精武门》,所以也就不会有太大的影响力和号召力。
其次是此一时不是彼一时。《少林寺》开播时,正处在中国人的武术热情被压抑了三十多年的关口,三十多年的压力一朝释放,厚积薄发遂一发不可收拾。《少林寺》大获成功,是因为它的出击正当其时。而《李小龙传奇》的开播,是在近三十年的武术热接近尾声的时候。一如一堆大火只剩下些许余热,你就是再吹风,它也不可能再烈焰冲天。《李小龙传奇》难有作为,是因为它出现的不是时候。
再次,《少林寺》的卖点,是中国传统武术。《少林寺》掀起的武术热,是传统武术借势发力。《少林寺》反响不俗,实源于其中传统武术的底蕴。
那么,《李小龙传奇》的卖点是什么呢?是截拳道。截拳道是什么?截拳道实质上只是一个概念。那么承载这个概念的形式上的载体是什么呢?截至目前,这个载体并不存在。
截拳道是李小龙一个人的高度个性化的武术,无形无法是它的特征。而大众化的武术,必须是有形有法的,必须是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可以去规范化操作的。李小龙活着时,并没有打造出规范化的截拳道载体。截拳道的载体不存在,《李小龙传奇》魂兮何归?
截拳道思想就是反传统的思想,所以传统武术不可能被《李小龙传奇》激活,备受李小龙诟病的传统武术家也不可能认李小龙为宗师。在这种自身无体系又得不到传统体系支持的情况下,截拳道的无根之花又能红到哪里去?《李小龙传奇》又能红到哪里去?
现在提起截拳道,青少年们事实上已经比较陌生了,尽管上个世纪末它曾经风靡一时,但那都是过去的事了,这几年的大都市是跆拳道的天下。以后还会流行什么道,目前还不清楚,但十分不可能是截拳道,那些已经垮掉了的被人们称为截拳道的截拳道馆是不可能再开张了!
在严冬来临之际开播的《李小龙传奇》,在我看来,不过是为截拳道送行的长长挽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