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 既然实力这么重要,请问实力是如何修练呢?有什么特效法吗? 答:实力训练的手段和功法的许多种,我推崇中国传统的极为简单而效果确实的古老功法。我认为,徒手的俯卧和借助外物的揉球、撞板、抖杆,对提高实力最为有效。
俯卧的练法如下:一、俯卧静止。身体伸直,两手间开一手掌,肘弯变屈120度。尽量长时间保持桩态。二、俯卧屈伸手臂,伸时手臂不得伸直,屈时身体触地不落地。尽量反复,动作以不慌不忙为好。三、俯卧前立摇。四、俯卧后立摇。五、俯卧左立摇。六、俯卧右立摇。七、俯卧左平摇。八、俯卧右平摇。九、快速俯卧屈伸。
揉球就是把有一定重量的石球或铁球按在墙上滚动,还可以按在自己身上滚动。球可以用水泥自制,也可以用兰球队装沙子代替。
撞板就是打桩板。桩板就是把木板埋在地上当桩,然后在这块弹力十足的陪练身上练习发放动作。
抖大杆就是拿着长木杆作发力动作。大杆一要长二要重三要有弹性,这样才容易出功夫。现在大杆不好买不好带也不好存放,不妨把握力棒的一头加长作把柄,这样的短棍抖起来,手感和长杆没有多少差别,不妨一试。
上述几种功法,功效各有偏重。俯卧主要增强手臂实力,并可增强胸腹的抗击力。揉球强化手臂的抗干扰运动力。撞板可练出强劲的干脆的冲撞式发力,抖大杆可以练出强劲干脆的挥击式发力。有条件的话这几种功法尽可能全面练习,因为各自的特定功效是很难相互替代的。
修证实力必须打持久战。肌肉不会一下子增加,力气不会一下子大起来,对此,要有清醒的认识和思想准备。任何妄图快速得到功力的人,都必将为自己的行为付出惨重的代价,不信的话,请看看李小龙。九要论上说:“气以日积而不益,功以久练而始成”,可谓修证实力的金玉良言。
八. 听了先生的批讲,放人的神秘色彩已经不复存在,它又从神坛上回到了凡人中间,成了明明白白的武术。现在我还得问一下:放人是不是最高级的功夫?放和打的作用机制有什么不同?两者的技击效果有什么差别?哪一个更具杀伤力?
答:武术是一个由多种技法组成的学术体系,放法只是其中的一种技法。真理面前人人平等,没有高低贵贱之分,从实质上看,放人主要是大放小、重放松、有力放无力,前边的试验已经证明,放法其实是相当平常的技法,根本不是最高级的功夫。至于长期以来放法被吹得神乎其神,那是放法的长期暗箱操作幕后交易和人为炒作的结果,与学术品位价值无关。
放人和打人都用肢体接触对方,也都是发力,不过放法是先接触后发力的推送,打法是先发力后接触的射击。施展放法时触点象弓弦,目标象箭;实施击打时触点象飞箭,目标象猎物。如同弓弦放箭,放法可以把人推送出去很远,并不会给人造成大的直接伤害;打击如箭穿物,虽然难以把人击出很远,即可以直接对猎物造成摧毁性伤害。显而易见,打法更具杀伤力。事实也正是如此,放法主要用于表演,用于吓唬不明真相的人,对于口诛笔伐心理战解除决不了的问题,还需要先发力后接触才能摆平。
人们描述自己被放的感觉,往往不尽相同;但总的来说,不外乎三种。一种是如风卷浪涌,毫无痛楚,并且有挺舒服的感觉。一种是如坠深渊、六神无主、瞬间失去意识的感觉。一种是如遭电击车撞,“飞行”停止后久久难以恢复常态的遭重创的感觉。这些看似神秘的现象,都是可以用科学的道理予以解释的。
让人站在高高的秋千上,把他推送出去,那就是上述的第一种感觉。如果不舒服,小朋友们就不会上了秋千就不愿下来了。如果有个人是第一次坐秋,送秋的人动作又快又有力,那么在秋千荡起来的瞬间,坐秋的人的感觉就是上述的第二种感觉。一个人如果反复被放,第二种感觉就会淡化消失,逐渐舒服起来,那情形,和坐秋越坐越上瘾的情形差不多。
送秋的情形,就类似放人的情形。送秋必须是推送或牵拉,才能把人送远,如果用击打代替推送,那么你就是把坐秋的人打死,他也荡不起来。放人也一样。所以我说放人就是推送,的确是名副其实,实在不算是冤枉它。
至于被重车撞飞的感觉,那是在被放的同时受到了寸击,并不是放的时候有什么穿透力!以虎扑式前发力放人为例,想让对方有疼彻胸背的感觉,就要这样操作:先用手指和手掌前沿抵实目标,在得机得势之后整体推进,推进之中保持腕臂的不空状态,折腕背,突出掌根高骨,用此高骨作尖端,猛烈寸击目标。对于发力技术优秀的人,此一击有可能撞断对方的肋骨,至少也使对方胸部如遭锤击。以这样的手段击人,对方自然就有被重车捶飞的感觉。
如果有人说要让你体验一下穿透力发放,体质欠壮抗击力不足的朋友千万不要轻易以身相试,即使试,也千万不要听信对方胡说有越紧张受伤越重的鬼话,要保持俯卧桩时的体态让他试,万万不可放松间架松松垮垮地让人打,否则的话,你就很可能会受内伤。你必须清楚,名气是大师的,身体可是你自己的。用自己的不幸给大师作活广告,可不是习武人明智的选择。
九. 听先生不厌其烦地讲了这么多,我们想想试试确实是那么一回事。现在我们已经“知其然”也就是知道怎么做会有什么样的效果了,请先生把其中的道理给我们讲下,让我们“知其所以然”,从认识上提高一步。先生的承诺是“有问必答,来者不拒”,请为我们兑现您的诺言吧!
答:许多年以来,传统武术的教条是“宁传十手,不传一口。”就是说宁可教你十种方法,也不肯对你讲明一层道理。这种积习代代延续,已经成了传统武术最顽固的痼疾。
轨迹拳学的出现,使拳学的原理和法则成为明明白白的大众化学问,公开宣告了“不传之秘时代”的结束。在讲过轨迹大形,站桩走步、得手发力之后,把“放人”的道理对大家讲清楚,原本就是我义不容辞的责任。
拳学制敌有四种主要形式,那就是踢打摔拿。在这四种形式中,如果踢打不是为了把对方原地击溃而是远远击出,摔不是为了把对方原地丢倒而是远远抛出,那这些形式即可称之为“发放”。
发放的目的是为了把对手“送”向远方。
发放的作用形式有三大类。一类偏重于弹射,即古人所谓的“蓄势如弓满,发放如箭直”,“发人如放箭。”此类发放的运动轨迹接近直线,发放大形近似踢打,虎扑双把、野马闯槽、单把、拓掌、印手……便属于此类。一为偏重于旋转,即古人所说的“动如车轮”、“如轮转”、“如转蓬”。此类发放的运动轨迹呈弧线,正披、仰卧披、侧披、横披、前披……便属于此类。再一类是放置和弹射的随机复合,古人称之为“引进(近)落空”,“柔承刚发”,此类发放的运动轨迹多是先向心再离心,例如拖坠(退步大捋、倒步顺手牵羊),捋扑(横向联合捋转虎扑)……便属于此类。
发放的类型虽然不同,但其运作的模式却是相同的,它们共同遵循相同用力原则,那就是“先接触后发力”,“接触后运动加速至极限”。这两点,与击打运动的“先发力然后触及目标”和“运动加速至极限后作用于目标”的概念形成鲜明的对比。发放与打击的发力模式相同但作用模式不同的微妙差异,请朋友们自己于实践中加以体认。
明白了发放的作用模式之后,我们来分析一下发放涉及的学术数据。
发放需要力。力是有大小、方向、作用点的动能。力的量是质量和速度的乘积(平方)。
主动力的量大于被动体的对抗力时,主动力才能支配被动体的质量。所以要想发放出对方,主动方减去对抗力后的余力必须大于被子动体的质量。
主动体与被子体同化的程度越高,则运动效果越好。所以,在主动力大于被动体的基础上,力的作用时间越长,发放效果越好;接触后加速运动的距离越长,发放效果越好。
可以肯定,主动力的量越大,被动体的质量越小,发放的效果就越好。反之,对抗力的量越大,被动体的质量越大,发放的效果就越差。
由此我们可以知道,身体粗壮,身材矮胖、重心低沉(大腹便便)、体重过人、强壮有力的人,在实施发放和对抗发放方面均有自来的优势。相对来说,身体瘦长,体轻少力、骨柔质弱的人,则不论实施发放或对抗发放,就相对处于劣势。双方的对比越悬殊,优劣的势头越明显。
显而易见,发放的对象应该是势力逊于已方或等于已方的对手,而不应该是势力强于已方的对手。以超人的势力放人从很大程度上讲是“仗势欺人”,谈不上什么神功绝技,上乘武功。
明白了这个道理,认清了这种形式,力小体弱身轻的人就不应该执着于放人。须知瘦小的人优势在于机智灵活动作迅速反应敏捷,所以把功夫下在快速攻击和冷兵器械斗上,比在放人上下冤枉力要合算得多。
长期以来,放人的素质几乎被“内功”代替了,其实发放除了实力和功力之外,技术和技巧同样是很重要的因素,削弱对方的抵抗力、破坏对方的平衡、拆散对方的间架、利用对方的局部作杠杆撬动对方、选择对方的垂直切入对方支点的连线、尽量用中节或根节为尖端排斥对方、强调整体弓态三盘过位……这些内容直接关系着发放的成功与失败、轻易与艰难,在实力近似的情况下,技高一筹显然更容易表现出色。
发放从得手完成往往不及半秒钟,而这中间又包括“长时间远距离”的加速运动,所以时局留给得手得势得力的时间是很有限的。从这个角度上讲,发放的行为过程基本上是直觉决定的,而不是常规的思维判断行为。如何使自己的行为从思维运动变成直觉运动,那需要拿出平常心在千万遍的实践中修证,此间是没有捷径可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