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内家拳的历史上,有一个关键人物,那就是“精于少林”而后创内家拳即通背拳的张三丰。诸书上说他是辽东壮士,说他是陕西金台观道士,说他是湖北武当山道士,说他……说他是宋代人,是元代人,是明代人……,五花八门,纷纭缭乱,使人莫衷一是。但是有一点可以肯定,那些各称其是的学说,没有一件经得起推敲,因为,那几个张三丰,没有一个皈依过佛祖,内家拳的创始人是皈依佛祖,学习佛门拳法之后,才在佛门拳法的基础上创立了内家拳,因此,凡是没有在寺院出过家的张三丰都不是内家拳的创始人张三丰。内家拳名称公开,自黄百家开始。而黄百家笔下的内家拳,不是太极,不是八卦,不是青城,不是武当……是通背拳!这一点,白纸黑字,铁证如山,谁否认这一点,就是否认内家拳!而硬要把太极,八卦栽赃到张三丰名下的人,决不是张三丰的徒子徒孙。木匠的儿子去学铁匠,他锻造的水平再高,也不能说是子承父业。同样,不是张三丰亲定的拳法,即使比张三丰的拳还好,不必也不能硬说成是张三丰的嫡传。我寻找内家拳的脉络,查找内家拳的源流,已经很久了。我曾被前人的胡说误导,多少年来一直在原地徘徊。我曾经一次又一次寻迹到山穷水尽处,不得不折转方向从头来,走遍前人走过的路而终于走投无路时,我不得不考虑别开途径,当我决定顺着二路通背拳这根藤摸索的那天起,我就发现了一片新天地,近十年过去了,一系列全新的发现渐次涌现在我的眼前,透过历史的沉积物和人为的障碍,我终于看见了一个真实的张三丰——截止目前,我不敢百分之百肯定我已经弄清楚了内家拳创始人张三丰的真实身份和时代背景,但是,一个不是神仙的活生生的张三丰毕竟已经呼之欲出了!我发现的张三丰是这样的一个人:张三丰,本名张阳,字三凤,宋元时候人。中岳武当山道士,中岳慈云寺佛徒。反抗元朝残酷统治的民族英雄。嵩山北麓竹林隐士,内家拳创始人。有张阳拳和二路通背拳传世。生卒年不详,待考。下边,让我将有关论证铺叙于后,以供同行质疑:
中岳武当在河南省巩义市境内。中岳武当是盘龙山和青龙山之间的山峡和山岭的总称。其南端曰前武当,北端曰后武当。武当地势险峻,后武当更是险峻非凡,其处峡谷深幽,水流湍急,立壁千仞,坡陡路窄,多处仅容单人勉强通过,实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天然关隘。中岳武当是汉代汉光武帝刘秀封的。话说当年王莽执政,派人追杀刘秀,刘秀落荒而逃,此传说人人皆知。刘秀逃至登封少室山时,马被累死。稍后,刘秀困倦至极而昏倒,追兵烧山,而卒不醒转,爱犬乃以身站水洒湿刘秀身边干草,火至而熄,刘秀得免,而爱犬累死身旁。此犬马刘秀皆葬之,故少室山有马墓狗墓古迹,后刘秀孤身逃至巩邑县内,在山海经上称为方山,现在称为青龙山的东峰上歇脚,故今此山名曰盘龙山。追兵行至盘龙山下,虑山林险恶而不前,如临大敌,刘秀感激此地救驾有功,封为武当。后追兵围山搜索,刘秀离此山北逃,过深涧而上北山,才至黄牛山东侧,追兵已至黄牛山南侧,形势万分危急,刘秀自虑不保,忽天雨作,霹雳大震,黄牛山南侧百丈悬崖在刘秀身后轰然坍塌,山上飞石如瀑,山下河水暴涨,追兵进退无路,顷刻消灭无余。刘秀感激此地,乃封此地也为武当。因盘龙山南已有武当,山北又封武当,乃称此为后武当,而称山南为前武当。其大山崩塌处,巨石尽落武当河中,而今千年之后,犹有余石在焉,风化水磨棱角全无,而屹立河中如故,颇可观瞻也。刘秀自此不虑追杀,情绪稍安,其行也徐。至黄牛山北长岭而歇,此地自便名卧龙岗,后人建庙于此,有碑文为证,又北行,至浮山(此山名载于山海经),回头南望,大喜不胜!何也?但见适才经过之处,山岭三横一纵,恰是一个王字,山岭葱郁,紫气氤氲,气象不凡。那刘秀乃数术名家,立刻认定这是一块风水宝地,即时返回,在这王字的中间埋下他的祖宗牌位,父母八字,占住这片风水,封此地为龙地,封西南孤峰曰大将,封北边长岭曰将军。这才继续北行——这方天合地造的宝地就是现在的竹林,至今大将鼓堆和将军岭地名依旧,可证其实。刘秀再至浮山,日近中午,饥渴交加,在山南坡一庄稼棚内,结识一位农夫。其女为其父送饭至,乃分红豆茶及菜饼与食,自此,该地便名茶庵,虽经唐宋至今,其名不改。后农夫知其为刘秀,即以其女许之。刘秀遂封其女为娘娘,赐浮山名为夫妇山。后人在山顶建娘娘庙,庙内碑记甚详。史载汉光武于此山纳左氏夫人,即指此事。夫妇山系,有山仅次浮山之高,名曰侯山,乃刘秀封王亥为侯的地方,此亦有史可查,所以,可以肯定,中岳武当的名字始于汉代,早于中国其他大大小小的武当,可谓历史悠久矣!(夫妇山上之庙,历代均有修葺,60年代被拆,碑被砸断,88年重建,重树断碑,93年庙徒妖言惑众,敲榨政府,被小关镇政府派人将庙宇石碑尽行炸毁,自此石碑“一文不名“矣!)时至宋代,皇家选造皇陵,看中了巩邑这块风水宝地,一时陵墓成群,寺庙林立,蔚为大观。巩县古寺庙多始于宋代,与皇族祈求阴福直接有关也!却说为寻宝地,风水国师无不卖力,巩邑山川,勘察殆尽。一旦登浮山,众国师无不大惊失色,但见王字分明,气色飞扬,一打听,地名龙地,南有大将,北有将军东生茂竹,西秀花林百里来龙(从五指岭引伸的一道山梁)径贯其中,按风水学说讲,是出真龙天子的地方,遂诚诚惶,报与“天子”,说此地不但要出皇帝,还要出七斗五升芝麻数的官。皇帝大惊,便要破除,但山水难移,更动不得,于是采取阴阳术数的手段,在这块风水宝地上建下寺院,既压量了风水,又讨好了佛祖,一举两得。于是在此龙地造下寺院,名曰竹林寺。钦封回龙窝为“真官假地”,在其处建下戏楼,专演帝王将相之戏,以竭地脉。这才心安理得,睡安稳觉去也!竹林寺元代被毁,遗迹于明清时节随开山垦土而彻底清除,至今已了无痕迹。但其寺确实存在过,有县志及口碑为证。巩县志曰:“小关河发源于竹林寺”,显见古时竹林有寺。竹林有一条山洼叫寺沟洼,几百年来不改其名,洼以寺名,无风不起浪,显然此洼与寺有关,离寺不远也!那么,竹林寺在什么地方呢?根据有关资料推断,有三个地方。一是在王字的正中间的高岗上,说在这里的依据,是民国年间竹林村村民李梅曾在此挖出过一个大铁磬。此磬大如铁锅,挺有重量。适村中有铁匠化铁,李梅遂将此磬投入炉中,拟炒成熟铁好打农具。谁知此磬入炉黄烟四起,不辨东西,少倾烟消雾散,再看炉中,空空如也,铁磬不翼而飞矣!竹林的歇后语“李梅炒铁—— 一股气儿”,便是指的这件事。若无寺院,磬作何为?或曰:“墨卷香霭花间露,茗鼎烟浮竹外云”,便是当年竹林寺山门的对联,此事不无可能。因此寺东沟为竹林,西河名花泉,宋代又是出贡荣的地方,有此对联无不贴切也。第二个地点,是在王字头一横的上边,说在这里的依据,是清代这里尚有残存的山门遗迹。此处有大柏树十数棵,成排成行,显为人植。可证此处原有相当规模的建筑物。(大柏树58年前后尽被砍伐,此事村人多有记忆者。第三个地方,在竹林村的南边岭上,欲称南坡顶处。说在这里的依据,是北岭西侧边是寺洼沟!洼中无寺,寺基也没,而以寺名,显然在寺之侧也!可怪的是,这三个地方尽在高岗,均无水源,“小关河发源于竹林寺”从何说起呢?正因为寺旁无水,水在寺下的山沟里,我们才可以推断:竹林寺不是一个孤寺,而是一个由北寺,东寺,南寺构成的寺庙群,这样,小关河源不辨而明,竹林寺也就大致可以确定了!以此而论,竹林寺确实存在,它建于宋代,毁于明代之前!因竹林李氏到来时,竹林寺已经不存在了!若存在,明代